所以,什麼是採訪?

Slide4

在問「什麼是採訪」前,我想問問大家「你有採訪經驗嗎?」

其實,並不是記者問人這才叫採訪,我們的日常生活,其實都在進行一個採訪。從採訪的英文字來看"Interview“,其中這個“Inter-“就是互相、之間的意思。

所以說,採訪就是一個過程,一個藉由問答的相互交流,而獲取資訊的過程。像是學生為了研究去訪問受試對象(通常是質化研究會出現),或是你出外旅遊,向當地人詢問路怎麼走、有什麼好玩的,甚至是朋友之間討論彼此的喜好,都可以算是一種採訪。

Slide5

我自己會把採訪分兩類:一般跟專訪,前者像是電視新聞會看到的,訪問時間短,對象多,內容較淺,當然這也會使得準備期短,後續寫作期也短。而在如今資訊爆炸年代,各家媒體都在搶快,更會因此而出現那些常被嘲笑的採訪片段。(像是問戴眼鏡的孩子你是不是近視)這些都是因為趕快、搶收視的後果。(但只是原因之一)

而專訪一般時間長,準備長,後續作業也長,對象通常單一,或是特定領域人士,內容也較深較有品質。以下,我會以專訪為主要的介紹,而這也是我比較常做的訪問方式。

採訪前要準備什麼Slide7

採訪前要準備什麼?首先,當然要確定問題、對象,與聯繫受訪者,以及記錄設備(通常文字記者以手機就很方便了)。

以上提到的,都是很基本的。確認對象後,你必須寄給他訪綱,也就是簡單的列出大概的問題,並要事前研究好要問的議題與受訪者本身,否則到時只是尬聊或是使受訪者錯愕你沒做功課,並不利於採訪。

最後,一定要準備好「愛與勇氣」,這是什麼?其實就是包容心,以及相信你能夠訪問成功的信心。前者是指針對受訪對象,不應帶有偏見或批判,帶著友愛精神讓人願意對你敞開心胸,或至少願意受訪。而後者就像我訪問前其實也會緊張,但仍須要有勇氣,去面對任何一個受訪對象。Slide8

事前準備部分,這裡要特別介紹訪綱。設計訪綱時通常有如圖的要點,但請記得不要列出簡答題,這不是考試;也不要列出敏感問題,這到實際採訪時見好時機再問。

此外,請記得訪綱雖然可作為後續撰文基礎(如順著問題寫出文章架構),但並不是全部,一定要在訪問過程適時延伸更多問題

訪綱舉例:(當年訪問要選市長的網紅教授)

1. 為什麼會成為網紅?
2. 變成網紅後,與在網路爆紅前,有什麼不同的感受?
3. 身為政治系的教授,對您而言什麼是政治?
4. 您被譽為最狂教授,同時您也以此為榮譽,請問您對「狂」的定
義是什麼?
5. 您宣布要選台北市長,那您認為台北目前最重要、最需先解決的
問題是什麼?
6. 您的首波政見是打造松機特區,為何有此必要?姚文智立委也提
出類似的遷移松機變公園政見,對此您怎麼看?
7. 您認為從個性、政治、執行三方面您都勝過柯P,是否能為我們
說明如何得勝?又您認為柯p有何優點與缺點?
8. 您認為這個國家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(或困境)是什麼?
9. 有什麼話想對您的粉絲說?
10. 有什麼話想對您的支持者說?

採訪技巧簡介Slide9

在聯繫到訪問對象後,我們終於要開始訪問了,但請記得,不要一開始就逐題發問,你不是機器人。請在一開始先營造友善的聊天環境,可以聊聊天氣、聊聊興趣,聊聊剛剛前來訪問的路上發生什麼等等,讓訪問者與受訪者彼此都能做好準備,有簡單的熟識後,進入「聊天」的狀態,就可以訪問了!

*請記得,不論是對採訪或受訪者,應該把它當成與人閒聊,但請保持專業。

我自己曾經遇過一名Youtube工作室的負責人,他是個很直的人,其實並不是很想受訪。一開始講話也很衝,甚至讓我覺得有點受冒犯(批評媒體),但是,我以一個聊天心態,不單專注於問他的那些問題(有幾題他甚至一句話回答完畢,令人意外且傻眼),而是和他聊各種事情,包括工作日常、Youtube生態等,讓他慢慢放鬆,態度也趨於友善。

最後,他跟我說「謝謝,我跟你聊得很開心!」這也讓我也笑了起來。

他已經不是把它當作嚴肅的訪問,而是歡樂的交流分享,也因此能夠讓雙方都放鬆,並給予更多意想不到的資訊。

 

Slide10

至於訪問的過程,該怎麼問問題?除了循訪綱間,你更該在適當時機,抓住對方的回答,去延伸出更多問題。而這通常會是比原本訪綱更精采的。

但請記得,對方的回答就跟愛情一樣,不能強求,不要勉強對方回答不想回答的問題,而對方若不理解,請用更簡單的方式去解釋。

此外,絕對不要做「引導式提問」,什麼是引導式提問?

像是「根據研究指出,核電廠發生事故的風險比車禍高,而且近期民調皆反對設立核電廠,請問你支持再新設一座核電廠嗎?」這就是很明顯的引導式提問。

Slide11

採訪過程中,請記得你是位觀察者、聆聽者

什麼是觀察者,你必須觀察受訪者的舉動,有時無聲勝有聲,他的表情語言勝過說話。好比問到某個關鍵性問題,對方突然一陣沉默,或是突然眼神開始迴避、動作反應很大,這時候就可以把他的舉動記錄下來,但請記得,「不要揣測」

舉個例子,如果被問及「如何解決接下來的殘局?」時,他抓了抓頭,嘆了口氣,只說「再看怎麼辦吧」。你絕對不可能只寫「再看怎麼辦吧」,一定還會再補充他抓頭嘆氣,才更有意思。

此外,周邊環境也值得觀察,更適合為內容添增畫面。而受訪者的弦外之音,有時候也很有意思,不過這就要先做好背景研究,了解脈絡才能知道了。

增添畫面部分,我覺得《鏡傳媒》的人物專訪都很值得參考,像這個:

眼前高樓的一樓大廳曾經是靈堂,那是2002年,創辦《中國時報》的余紀忠過世,上百位高階主管齊聚致意。回憶那一天,帶頭者突然對著大照片跪下、磕頭,於是眾人皆跪,卜大中心中嘟囔:「我覺得這太過分了,不需要這樣。後來到殯儀館,送進火爐之前,怎麼又跪下去磕頭?」但不跪很突兀,還是跟著跪了。這天我們跟著71歲的卜大中,從時報舊大樓繞到新大樓,玻璃門內的靈堂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,是一尊旺旺公仔,仰天長笑,嘴巴裡紅通通的。

至於聆聽者,主要是說,畢竟這是個訪問而非聊天,應該要給對方說話的空間而不是一直插話,建議70%聽,30%說。然後訪問對方絕對不要持批判態度,就算對方令人反感,或是你不喜歡他,你也不該抹滅他的說話空間。

最後,在訪問時一定要認真聽。雖然有機器輔助紀錄,但認真聽話可以找到話中的某些點再去延伸,也能讓對方覺得受重視、受尊重,而願意多講更多

Slide12

最後我想說,採訪時請保持「雅量」,也就是「尊重友善包容」相互尊重,把對方當朋友,包容不同意見,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!

 

文章來源:

媒體人說│新聞採訪該怎麼做?那些關於採訪的

https://storycircle571.com/2019/10/03/%E5%AA%92%E9%AB%94%E4%BA%BA%E8%AA%AA%E2%94%82%E6%96%B0%E8%81%9E%E6%8E%A1%E8%A8%AA%E8%A9%B2%E6%80%8E%E9%BA%BC%E5%81%9A%EF%BC%9F%E9%82%A3%E4%BA%9B%E9%97%9C%E6%96%BC%E6%8E%A1%E8%A8%AA%E7%9A%84/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採訪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 PetitPri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